圣凯瑟琳斯(St.Catharines)社区介绍
坐落于安大略省中南部的圣凯瑟琳是尼亚加拉地区最大的城市。被誉为“花园城市”的圣凯瑟琳,以其郁郁葱葱的公园、花园和小径而闻名。这个城市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壮举之一的韦兰运河所在地,在那里巨大的货轮通过水上楼梯攀登尼亚加拉悬崖。
无论你是访问我们的世界级酒庄,品尝我们美妙的餐饮,参与我们丰富多彩的节日或体验充满活力的夜生活;或是畅游于城市中的众多艺术画廊、剧院、古典和现代音乐节和公共艺术展览,欣赏蓬勃发展的艺术和文化景观;还是到戴尔豪斯港口去探索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美丽如画的港口前村,总有一款适合您。
St. Catharines 城市概况
圣凯瑟琳斯 (英语: St.Catharines),
当地华人旧译升卡顿, 是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东南部尼亚加拉区的一座城市,
距离安大略湖与同省省会及最大城市多伦多相望, 往东距尼亚加拉河
(即美加边境) 19 公里。城市面积96平方公里, 为安大略省面积第六的城市。由于城市遍布公园, 所以得到 "花园城市" (The Garden
City) 的官方昵称。圣凯瑟琳斯地处多伦多地区及美加边境要道, 并坐落威兰运河的北端,
制造业发达, 工业为其最重要的经济, 因此城市官方格言为 "工业与自由" (Industry
and Liberality)。
据201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所示, 圣凯瑟琳斯市内有131,400 名居民, 是尼亚加拉区的最大城市。圣凯瑟琳斯的都会区则覆盖尼亚加拉区大部分地域, 2011年人口为392,184人。
St. Catharines 历史介绍
美国独立战争后,大批效忠英王的十三州殖民迁居至上加拿大,而圣凯瑟琳斯一带肥沃的农地令其成为移民的主要落脚点之一。 此处亦有一条溪涧,因离尼亚加拉河以西约12英里而称为十二英里溪(Twelve Mile Creek),而在此处形成的聚落亦顺带称为十二镇(The
Twelve),并因溪流所在吸引商人在此设立锯木厂和磨坊。 此外,一个名为施普曼(Paul Shipman)的居民在镇内开设一间酒吧和驿站,该带亦开始称为施普曼角落(Shipman's Corners)。
1812年战争期间尼亚加拉河沿河聚落饱受蹂躏,但施普曼角落因相对远离美国边境而幸存,而战后大批沿河居民迁往施普曼角落重建,亦带旺该处的工业活动。
到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该处开始称为圣凯瑟琳斯:名称来源无从稽考,但有指是以当地商人罗拔·咸美顿(Robert Hamilton)的妻子凯瑟琳为名。
美国方面于19世纪初叶开始建造伊利运河,让水路交通来往伊利湖和大西洋。 为了抗衡伊利运河项目,尼亚加拉地区商人威廉·咸美顿·梅里特(William Hamilton Merritt)着手研究兴建运河贯穿尼亚加拉半岛的可行性;项目可同时可惠及梅里特在十二英里溪沿岸开设的磨坊。 梅里特得出项目可行的结论后便成立威兰运河公司,并于1824年11月24日动工兴建第一代威兰运河,于1829年11月29日落成,并于1833年改建。 随着运河开通,圣凯瑟琳斯成为尼亚加拉地区的工业中心,并于1845年建制为镇,于1854年扩大管辖范围,再于1862年成为林肯县的县治。
到了19世纪中期,大批美国黑奴透过地下铁路逃至英属北美,当中部分人在圣凯瑟琳斯落户。
地下铁路其中一名主要成员哈莉特·塔布曼更曾于1850年代以圣凯瑟琳斯作其营运基地。
随着第三代威兰运河于1871年动工,圣凯瑟琳斯人口节节上升,镇界亦再度对外扩展。
圣凯瑟琳斯并于1876年正式更改建制为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圣凯瑟琳斯对外延伸的情况更见显著,1950年代期间曾五度扩展市界,而梅里顿镇(Merritton)、达尔豪西港村(Port Dalhousie)和格兰瑟姆乡(Grantham)则于1961年并入圣凯瑟琳斯。 另一方面,安河政府于1970年将圣凯瑟琳斯所在的林肯县与隔邻的威兰县合并成尼亚加拉区,同时将十二英里溪西岸的一部分娄斯乡(Louth Township)并入圣凯瑟琳斯。
圣凯瑟琳斯制造业发达,工业为其最重要的经济,官方座右铭为“工业与自由”(Industry and
Liberality)。
凯瑟琳斯一带肥沃的农地令其成为移民的主要落脚点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华人移居这里经营农庄。位于圣凯瑟琳斯的布鲁克大学也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凯瑟琳斯还有一个官方昵称“花园城市”(The
Garden City)。